文化中国行·何以中秋丨团圆馍、中秋墨 探寻千年文化传承密码

发布时间:2025-10-06 09:00:10 广东省江门雍和建材有限公司

来源:央视新闻客户端

玉露生凉,丹桂飘香。6日是中秋佳节,这个假期,国潮街区顾客盈门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文旅盛宴,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——古老的中秋“玩月”传统,正以全新的方式激活今日的“月光经济”。

中秋前夕,陕西西安的大唐不夜城迎来客流高峰。在这条国潮街区上,身着汉服的游客络绎不绝,最引人注目的,当属“唐诗吟诵会”,大家在“举杯邀明月”的意境中感受唐代中秋风雅。

据史料记载,唐代文人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晚上普遍有“玩月”传统,也就是赏月活动。《全唐诗》中记载与中秋直接相关的诗就有80余首。

当现代街区的流光溢彩遇见千年之前的唐诗月光,一场跨越时空的中秋对话正在上演。唐诗不仅描绘了中秋美景,更成为今天复原盛唐气象、激活夜间经济的文化密码。

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隋唐长安城研究中心主任 崔凯:现在我们的位置就是唐代的杏园、曲江池、芙蓉园一带,这一带在当时就是唐人中秋之夜进行“玩月”之地。当时白居易在江州为官的时候,他作了一首诗,昔年八月十五夜,曲江池畔杏园边,就是点出了我们现在这个位置。从今天留下来的这些唐诗当中,表达不同诗人感情的同时,它还描述了城市建筑空间,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真实生动的长安城市图景。

为了让历史“可触可感”,崔凯及其科研团队历经14年,依据这些诗词描述“复原”古代建筑,绘制出了唐长安城古今对照图,将诗词中的“玩月地”标注于现代街区,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现代城市肌理。

如今,非遗戏曲、民乐快闪、国潮歌舞等传统文化元素正在融入夜间消费场景,焕新“月光经济”。这个十一中秋假期,古老的“玩月”习俗在以全新的方式延续,成为历史文脉与国潮新风的文化交响。

团圆馍里话团圆

舌尖上的文化传承

每个月都有月圆之夜,为何中秋的月亮格外动人?月饼这种中秋特有美食的演变背后,是中华民族对团圆与丰收的永恒追求。中秋将至,让我们一同探寻舌尖上的文化密码。

中秋节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,是四季中的秋季之仲,除了象征团圆之意,更承载了人们对丰收、幸福的祈盼。

陕西民俗专家 王智:中秋节和秋分很接近,另外和中国古代一个感恩土地庆祝丰收的秋社日有关系。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农耕为基础的国度,中秋节就是秋天过了一半,这时候恰恰是谷物成熟丰收再播种这一重要的时期,这时候丰收了就要感恩土地。中国人要遵守自然规律,中秋节就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就催生了。

中国人讲究“月儿圆,人团圆”,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,不仅体现了中国人的文化情怀,也是跨越时间不绝如缕的文化乡愁。自古以来,人们把这份乡愁寄寓在了月饼之中,把它当作吉祥、团圆的象征。在民间,也有着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。

陕西民俗专家 王智:关中民间老百姓自古传说最古老的那个月饼,它有个名字叫团圆馍,这个团圆馍一般是有一个最大的,再有几个小的,象征着一家老少。里头还有月牙状的,还有圆状的。家里有几口人就把它切几块,如果远方游子还在外地,把这一块给他留上,用红绫子包上挂上等他回来吃,处处体现了团圆。

团圆馍,这个比月饼更早的中秋符号,承载着千年文化密码。它由白面制作,馅料为核桃、花生、芝麻,表面点缀着雪蒿装饰的月宫桂树。这种食物,不仅是味觉的享受,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。

随着时代变迁,花样繁多的月饼逐渐取代了团圆馍,但那份藏着同样团圆心愿的传统文化记忆却始终留在人们的舌尖上。

传统文化生生不息

历史脉搏跃动时代

当传统与现代相遇,当文化与生活共生,中秋佳节到来之际,各地更多传统习俗以不同方式诠释着中秋文化,让传统文化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。

眼下,在安徽黄山的老街上,为今年中秋节定制的两款“中秋墨”深受游客们的欢迎。制墨师傅将传统徽墨创新为月饼造型。“中秋团圆”“花好月圆”的描金字样彰显非遗质感,缠枝纹、回纹承载着吉祥寓意,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。

让老传统焕发新活力的不仅有中秋墨,在阜阳水街,一场火把节活动正热闹举行。这一中秋祈福习俗源自元代,多个火把依次亮起,如火龙蜿蜒穿行于市,古老的仪式成了现代中秋的别样体验。

阜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李兴武:火把节的来历,距今已经将近800年时间了,每逢中秋佳节来临,人们为了庆祝丰收,为了祈求平安,为了家人的团聚,好多人就聚集在一块,利用田间的稻草麦秸、红薯梗,缠成火把,游走在大街小巷,互相祝福,共度中秋团圆。

月光与火光交相辉映,延续着千年的中秋祈愿。当月光洒向四川绵阳的罗浮山,古琴与洞箫合奏的《水调歌头》,拉开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古今对话。

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鲁炜中:古琴素有“圣人之器”的美誉,其音色清越圆润,恰好符合中秋赏月时追求的空明心境。唐代名琴“秋籁”的音色被形容为“微妙而细腻,圆润而绵长”,正是对中秋月夜最佳的音乐诠释。

在当地古街非遗市集里,与中秋相关的非遗技艺吸引着众人的目光。剪纸艺人红纸翻飞,“兔娃献月饼”作品线条细腻;葫芦烙画传承人以火为墨,嫦娥奔月场景在巴掌大的葫芦上跃然呈现。

这个中秋,人们从古人的诗文墨迹里,从古琴的悠扬音韵中,从非遗手艺人的手指间,触摸中秋文化的历史脉搏,感受传统文化的非遗魅力。